当前位置:首页 > 保监会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>

保监会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

来源 寸铁在手网
2025-04-05 09:26:43

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心与宇宙本体即天道是合一的。

仁是一种道德情感,也是一种道德理性(在宋明儒学中,这一点更明显)。《中庸》说: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

保监会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

儒家认为,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依相存的,是同属宇宙生命的整体,是一体相通的,本无所谓内外、物我之别。对此,又可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,比如从美学、伦理学与哲学上进行的解释,都能从中得出某些重要启发。人们一方面在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,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,也是如此。但是,无论从哪方面说,都是互相联系的,而且就其本来意义而言,它是整体性的,真、善、美合一的,也就是哲学人文主义的,用中国哲学的话说,是一种人文化成的关系。

儒家提倡成己成物之学,就是讲这类道理。这虽然是讲农业社会的事情,但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上,对于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,尤其是对于工业社会而言,就更具有说服力。天命之性虽是本体,却在日用事为中实现,在实践功夫中实现,无功夫,即无本体。

这既是人生的终极真理,又同时具有可实践性。在这个意义上,亦可以说是生命本位的文化观。人与宇宙在这个地方联系起来了,永远不能分离。从天的方面说,它是天之生德,具有超越性。

因此,在中国文化中,人与自然界不是对立的,而是合一的,这种合一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。正因为是理性化的,所以具有普遍性,在人与人之间,则表现为普遍的同情、友助和相互理解,也就是人间性的普遍和谐。

保监会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

值得重视的是,近世以来,许多学者包括西方学者,提倡整体主义,批评分析主义,其中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克服人的自我分裂。更可贵的是,天行之健,是由自强不息体现出来的,这就是互动互融。但这所谓自然,又不同于西方所说的自然,不是机械因果论的自然界,它是有目的性的,我称之为自然目的论。它与万物皆备于我有直接的关联。

中国哲学既不是目的论也不是自然主义,但是却有自然目的论思想,这就是天道性命之学,天命思想最能体现这一点。宋明儒学建立了一套宇宙本体论,但其核心是心性论,其最终目的则是天人合一、心与理一的境界论。这同西方基督教有相通之处,但也有区别,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爱,出于上帝的召唤,而中国文化所说的爱,则出于内心情感,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发生,是不容已的自然流行。正因为如此,才有生机活泼、生命流畅的体验。

在中国文化中,没有上帝创造人的宗教传统,那么,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?回答是由自然产生的。我以为,儒家重亲情,这是事实,因此有所谓家族伦理或家庭伦理,但儒家所提倡的仁爱,决不限于家族伦理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由己及人,由近及远,行之于全社会,这才是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(不是全部内容,其全部内容应是仁民爱物、万物一体)。

保监会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

按照整体主义的说法,整体大于部分之和。人通过自我修养,提升道德情感,便能与天合德,实现自我超越,进入天人合一境界。

这是人生最亲切的体认。生命是不能离开情感的,这就是宋明儒所说的体用一源、体用统一。答:仁者之爱是理性化的道德情感,不是出于一己之私的爱,即不是私情私爱。佛、道与儒虽有不同,但在如何实现超越的问题上,有一致之处。我说自我超越,就是超越小我而实现大我,大我亦可以说是无我,但只是无小我,大我则是与道合一、与佛合一,无内外主客之别。自然主义者则认为,一切都由自然规律决定,自然界无目的,只有必然性或因果律,就人而言,只有自然法则、自然权利。

但性又是潜在的,其萌发生长之处便是情,情是真正的善端,必待扩充而后为善,即成为普遍化、理性化之性,这是一个过程。用传统的机械论的方法,当然得不出这样的结论,必须改变思维方式。

西洋哲学或离现象而求本体,或即现象而求本体,这种趋向也许是导致分割宇宙人生的关键。其普遍认为中国哲学视客观宇宙与主观人生(即天道与人道)并未隔绝。

西方传统文化强调知性,强调理性,其结果是造成人的分裂。人如能自觉体认到这一点,便能超越有限自我,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,达到无限,尽管他仍生活在有限之中。

反求诸己就是建立道德自律,挺立道德人格,同时也能体验道德人生的真正乐趣,即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但是按照中国哲学,则认为宇宙自然界便是德性之源、价值之源、道德之源,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,就会切断生命之源、价值之源。关于这个意思先生可否就《易经》即宋儒义理方面引述一下? 答: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有机论的宇宙观、人生观,它直接来源于佛教哲学,但符合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。宋明儒的心性之学建立了宇宙本体论,有理有太极作道德本体,又有性情体用之说,以性为体,以情为用,用必由体而成,体必由用而显。

部分实现全体的精神,此在中国人的人生观最可见。因此,中国哲学虽然讲本体,却与西方哲学大不相同。

但从德性上说,则不必将主客二者对立起来,如果对立起来,那么,所谓德性,所谓道德,所谓价值,就变成完全主观的,现代西方有一派哲学,就是如此主张的。这就是即本体即作用,即作用即本体。

所谓伦理,是指社会伦理,是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决定的,但它有没有内在的心理根据?这正是儒家所关心的。《易经》所代表的宇宙观,就是整体论的宇宙观,同时又有主体论的观念,我称之为整体主义思维[1]。

如果有了最后的答案,哲学与宗教也就不存在了。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,就是生命的健动。但仁与天又是联系的,天生德于予,这所谓道德,包含仁德,知天命便是实现仁德的重要途径。论及身心性命之学的真实内涵,海外有学者尝谓要从人生与自我修养之中转化、解悟以期超越。

中国文化充分肯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,就在于它没有把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,以确立所谓认识主体。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。

他们都主张自修而不主张他修,都主张自我超越而不是外在超越。生的哲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,天人交融正是由宇宙生命贯穿起来的,人的生命的情感世界是同天道以及天地万物息息相关的。

这确实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精神。正因为如此,宋明儒所说的性理,并不是纯粹理性的设准,其真实内涵是生理,即生命之流行。

最新文章